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因疫情關係,暫不開放)

1.吉田村民劉顯村先生,熱心地方事務,極力推動農村文物的保存工作,自台灣英文雜誌社退休後,仍致力於鄉村文物保存。在請教了多位具有農業知識的學者以後,在他位於吉田村浮潭的舊宅,成立了長月民物館和長源圖書館。

2.長源圖書館內收藏了許多圖書,長月民物館則收藏了許多過去農民耕種的各項器具及日常生活用具。希望能讓全大埤鄉兒童到此參觀學習,以了解祖先愛物、惜物、愛護大自然的優良傳統,進而使學童能養成飲水思源、永懷感恩心的良好品德。

舊庄國小為緊鄰三秀園之教學場所,這裡保有碩果僅存的木構平房校舍,漆成紅色的低斜瓦頂,有著二十多根圓柱的長廊,別有風味。本景點設置有休閒野鳥生態觀察站,裝置觀察鳥類生活的設備,並可遠眺觀看三秀園內豐富的野鳥和其他動、植物生態資源。

本鄉因三面環河〈北港溪、大湖口溪、三疊溪〉,地勢是自右而左往下傾斜形成一個「袋狀」地形,北港溪、三疊溪交會在「袋口」,每逢颱風或下大雨,就會淹水造成西鎮村、興安村居民生命財產損失,因此興建抽水站及休閒公園有涼亭、步道、夕陽落日環境優美,兼具防洪、休閒、遊憩等功能。

1.「酸菜」是本鄉的主要特產,酸菜未醃漬前原料稱之「芥菜」,屬十字花科,品種繁多,目前全省各地均有零星栽種,其中又以雲林縣大埤鄉及周邊地區種植面積較多,每年總數在一千五百公頃以上,本鄉不管在種植面積或酸菜產量均高居全省第一位,不但為農民帶來豊潤的經濟收益,也因而讓本鄉享有「酸菜王國」的美譽。

2.酸菜為本鄉之特產,雖然為農民帶來不少經濟利益,但農民為了減少工資及搬運成本,醃製桶大多數設置於田間或社區,醃製後含鹽量高之廢水未做適當處理就排入溝渠溪流,因而鹽分滲入泥土造成土壤鹽化,嚴重破壞土壤成分,且醃製完成後切除之殘渣任意丟棄,嚴重妨礙排水系統及環境衛生,實為酸菜產業之一大隱憂。

3.鄉公所為了解決酸菜醃製後產生的汙染,向中央申請經費於大德村縣道157線路旁設立『酸菜專業區』,採集中處理及現代化防汙設備,以降低汙染情形,希望日後完工啟用後,能讓本地的酸菜產業更具競爭力和特色,讓這酸菜產業能永續經營。

4.黑色鹽山:在台灣鹽山除眾人皆知的七股外、『大埤的黑色鹽山』已日日在長高中。由政府花了二億多元的酸菜專業區,運作後已將原會流入土壤及地下水的鹽份,經由高科技環保技術以結晶的黑色鹽山形態截留利用,把美麗田園留給子孫。

5.大埤酸菜館:位於專業區內,收集大埤地方代表性農作物例如芥菜(酸菜未醃漬前原料稱之)為主、蝴蝶蘭、水稻為輔…等,各作物之農具及酸菜醃製過程所需設施,以及收集大埤地區鄉土文化史資料,以便保存散落鄉土傳統產業文化。

1.根據八十六年五月內政部公告之「台閩地區古蹟名冊」,「大埤三山國王廟」被列為三級古蹟,屬於「祠廟」類別。大埤三山國王廟創見於清嘉慶十四年(西元1809年),興廟後,歷經多次損害,光緒三十三年的大地震、民國四十九年的八七水災皆使得整修後的廟宇再度重創。直至民國二十年左右之重建始為今貌。廟內之石堵牆、石柱、木樑柱構造、木作雕刻、交趾陶雕飾等營建物,及嘉慶仁宗御頒木匾、光緒年間之麒麟石質香爐等歷史文物,極具文化價值。

2.每逢農曆二月二十五日,是本鄉最熱鬧的廟會~太和街三山國王廟舉行一年一度的廟會活動。屆時國內外信徒包車前來朝拜,人數總是超過萬人,堪稱是地方上的盛事。

3.三山國王廟位於大埤鄉大德村新街〈太和街〉,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廟內供奉三山國王〈巾山國王、明山國王、獨山國王合稱三山國王〉。清朝時有廣東省人士張忠義渡海來台,隨奉三山國王香火保身。

4.嘉慶己巳年,由當地居民張元國、張元基兄弟與五十三庄眾信,捐資興建廟宇,期間經過多次修繕增建,始有今日規模基礎。廟內建築均出自名師手藝,不論交趾陶、石牆、石柱、木樑、木柱皆是雕樑畫棟,頗具歷史價值。並遠從大陸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雕刻三山國王金身,迎接來太和街。

5.光緒十四年五月,因廟宇年久失修,棟宇傾頹,再募款修建,於光緒十五年完成第一次重建工程。

6.本廟保有多項歷史文物,原本應列為二級古蹟,後因整修地板時誤將原本的地面換成磨石子地板,民國八十五年七月本廟被內政部審定列入國家三級古蹟,是典型的閩南式寺廟。

7.值得一提的是:兩座飽受風霜的石獅,齜牙咧嘴的是公獅子:歪頭閉嘴是母獅子。據說慈禧太后執政後,下令母獅子一律張嘴。爾後閉嘴摸母獅子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了。

8.目前三山國王廟成立管理委員會,每年編列經費作社會急難救濟慈善事業,清寒獎學金,推行社教不遺餘力,深獲各界好評。

1.三秀園位於本鄉怡然村,占地約一萬多坪。三秀園建於清朝末年,由本地望族張添盛先生所籌建,張家當時為本地大地主,家道富裕。該園興建之初,園內樹上寄生著許多美艷肥碩的藥草-靈芝。靈芝的俗名叫做「三秀」,故此園取名「三秀園」,以增添它的詩情畫意。

2.張添盛先生學識淵博,為清末秀才。其子禎祥先生自幼即飽讀詩書,知書達禮,漢學深厚,為當時頗富盛名的詩人,光復後並當選大埤鄉首任鄉長。為了以詩文會有,禎祥先生將三秀園加以擴建,並蒐集奇花異草,遍植園內。園內有以樹根為橋的舌榕樹,造型特殊的九重葛,寄生茂盛林投的老茄苳樹,難得一見的七弦竹,庭院內更增添置一座古色古香的石磨,庭院內花草飄香,樹影搖曳,更增添幾許詩意。

3.三秀園內有一座三合院的建築,是張家的起居所;前庭有一座池塘,池塘上築有小橋流水;池塘邊有個小涼亭-狎鷺亭,是提供主人與客人觀賞各種野鳥的好去處;走過三合院,可以看見一座用茅草搭蓋的涼亭,是提供休憩的好去處;再往前走,可以看見另一棟平房,這是幼童接受啟蒙教育的私人學堂。禎祥先生愛好詩文,經常與來自各地的詩人雅士匯聚於園內,吟詩作對,其樂融融,當時文風之盛,號稱為台灣五大花園之一。

4.沿著水泥舖成的步道直走,位於園內最深處是張家的家族墓園,這是一個富含詩人風味的墓園,幾乎在每一個墓碑上都留有張禎祥先生的遺作,以及書法家黃心傳先生的親筆。

 

1.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是本鄉怡然村開山大帝廟的廟會,雖然比不上三山國王廟的熱鬧,卻是十分的與眾不同:廟內供奉的主神是開山大帝-介之推,陪祀的神明是三太子、虎爺等。據統計,全省供奉開山大帝的寺廟僅三處而已(其他二處位在:崙背枋南、宜蘭),本鄉能有此廟實屬難得。

2.開山大帝廟位於舊庄社區,舊庄結社之初,廣東人移往本地,斯時攜來開山大帝香火奉祀於家宅,當時瘴氣未除,民眾多染上流行疾病,於是祈求大帝施醫救世,罹患奇難絕症者,每求必應,依賴痊癒,庄民感於神靈顯赫,信徒日增,眾議建廟。由地方有志陳許二姓合力鳩金,至咸豐二年建立一廟,雕塑開山大帝金身奉祀。光緒三十年二月二十三日大地震,廟宇傾頹,有志李魁發起庄民酬金三百五十元重建廟宇,至光緒三十四年完工入火安座,現在所見外觀為民國六十年重建。

3.有關開山大帝-介之推的故事:介之推伴君深山十九年,飢餓以手肱肉餵食。當君王復國竟棄舊龍袍於度外,介之推眼看君王有棄舊換新之感,有朝一日,眾舊臣難保,憤而背母親入山深居,不願任官,哪知文公舉賢心急,放火燒山,之推母子抱樹焚身而死,驚動文公頒旨冊封開山始祖,乃今開山大帝由來。

4. 一進本廟,但見整潔開朗,規模不大,雖已有二百六十多年之歷史,但歷經毀損,所存古物已不多,其中【開山宮祀業碑記】是舊庄早期開發的重要見證文物及史料,石碑材質為砂岩,目前碑文字跡已經相當模糊。開山大帝廟成立迄今,信徒逢年過節,絡繹不絕,香火鼎盛。

1.「埔羌崙」就是豐岡村的舊地名,現在的埔羌崙是個人口不多的小村子,村子裡卻有個天主教的玫瑰天主堂,己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中華民國是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村子裡有天主堂並不奇特,但是中國人拜神佛將近一、二千年,佛教、道教信仰已經成為民間生活的一部份,在這種情形之下,基督教、天主教這些西方宗教信仰,如何能替代佛教、道教,被中國人接受呢?這間矗立在此已久的玫瑰天主堂,訴說著大埤鄉豐岡村的繁華與沒落。

2.台灣在中國大陸邊陲,這一小塊土地上有大批漢人開墾,至今也只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在明代、清代,台灣並不重要,不被重視。十九世紀歐洲強權國家來到中國,侵略瓜分中國的土地、物資,台灣的地理位置剛好可以作為他們航海船隻的休息補給站,這下子台灣成為列強爭奪的目標,一會兒西班牙佔領,一會兒荷蘭佔據,不久又有其他強國來到,這個同時他們的傳教士也跟來了。就在西班牙佔據台灣時,西班牙道明教會的神父開始在台灣傳播天主教信仰。

3.在一百多年前,埔羌崙因為鄰近北港溪,交通便利,曾經是個人口集中的村落。西班牙高信隆神父在一八八七年來到埔羌崙建造了天主堂傳教。這個教堂在初期是雲林、嘉義地區的中心教會,大林一帶的信徒曾經走上半天的路程,來到埔羌崙天主堂瞻禮。時至今日,交通路線的改變,埔羌崙的人口不增反減,己經成為一個寂靜的小村子,村中的天主堂信徒更加稀疏零落,神父只有在重大節日前來主持禮拜。教堂尖聳的屋頂伸向天空,十字架矗立著,午後冬陽暖暖,教堂孤獨卻不悽涼!

1.距今約一百五十年前(約清朝咸豐、同治年間),豐田村發生嚴重疫疾,為了祈求合境平安、消災鎮厄,村民祈求三日三夜不眠不休,忽見國姓公(開台尊王鄭成功)顯靈指示以七星寶劍鑿井,井開見甘泉湧出,村民取水飲用後果然治病有效,一夕之間名聞全省,於是村民蓋一草廟供奉之。

2.清光緒年間,日本據台,廟祝黃抱耳懾於日人苛政,恐招禍端,笞准封井。

3.民國十九年秋,村民張盆發起改築廟堂。台灣光復後,村長吳敬念促請改組興建委員會,民國五十五年九月初旬竣工。五股開台尊王國姓公信徒遍佈雲嘉五十三村落,向來由各股信徒逐年輪值,迎回神駕供奉,僅次房股豐田村設此成功廟,為此地居民信仰中心之一。

4.民國九十一年五、六月間,現任代表會主席徐水騰先生倡議修廟,以答謝國姓爺長期照顧村落的恩澤。七月間國姓爺將乩,指示廟附近有一水井,須先取出井中埋藏之七星寶劍,始可展開建廟工程。八月七日起,村民展開尋找古井與寶劍的工作,第一天即在廟左側空地神明指示地點找到埋於地底約一公尺左右的水井,讓村民感到不可思議,但之後的開挖,並未找到傳說中的寶劍,又請示國姓爺,指示只要挖至八呎二深度即可。此後村民繼續開挖,井底湧出沙水,工作日益困難,卻未獲得任何進展。正當村民漸失去信心之際,忽於九月八日(農曆八月初二)早上九時許,下井的村民意外發現浮於井中約七呎餘沙水中之寶劍,在起乩請示神明後,於當天中午十一時許取出長約一尺八、寬約三個手指、圓形柄、已銹蝕之寶劍,再以紅布包裹。寶劍出土時,村民熱烈鼓掌並燃放鞭炮慶賀。

5.對於能順利找到寶劍,村民莫不嘖嘖稱奇,尤其是農曆八月初二和神明所言寶劍埋於地底深度八尺二,數字上的巧合,令民眾深感國姓爺神威顯赫,期能為庇祐地方子民,為此地帶來繁榮。

6.民國九十八年,成功廟重新整修啟用,期能賦予地方更完善的信仰中心。

1.民國六十七年農曆十一月十九日,就是大埤鄉三結村中埤「玄武堂」〈玄武宮〉建廟落成典禮,當時庄內弟子要將已枯之大榕樹之樹頭(約二百餘年,廿尺高)火化成灰,用於玉皇大帝之爐(天公爐)內,但是燃燒時,村民隱約見到觀世音菩薩現身於火中,然後七星火衝上天,庄內弟子不敢再任其燃燒,用水澆滅後,剩餘的木頭竟看似觀世音菩薩形像,於是村民感於觀音的靈驗,於當初燃燒榕樹頭的地點興建觀音亭,供奉此「天然觀世音」。

2.現在每逢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菩薩佛誕,虔誠的信徒會前來祭拜,以求庇祐。